当前位置:大齐网 >> 全网热词 >> 文章正文

网友看怒火重案(怒火重案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)

发布于:2021-08-10 作者:网友转载


陈木胜导演,甄子丹,谢霆锋主演的新片《怒火·重案》上映了。

向来苛刻的影评人和业余电影人们,他们主动成了电影的水军,呐喊助威,帮营销添把火。

我看完这部电影后,心情是有些复杂的。

复杂的原因不是“这部电影被高估了”,而是“这可能是香港传统电影最后的绝唱”——

我决定写下这篇文章告诉你一些有关香港电影的真相。(无剧透,可以放心阅读)

香港警匪片:香港人的精神的火炬

在这部电影里边,剧情很简单:重案组围剿国际毒枭,突然杀出冒出蒙面悍匪“黑吃黑”,这群匪徒杀的可不仅是毒枭,还?冷血屠杀警察。?

张崇邦(甄子丹 饰)亲睹战友被杀,深入追查发现,悍匪首领竟是昔日战友邱刚敖(谢霆锋 饰)。宿命之中,二元对立。

谢霆锋演了一个加强版的潘乘风,被警队用过即弃,遂成恐怖分子,谢霆锋?的演技?很棒?,演绎?生涯?最好的?演技?,不出意外等着拿影帝吧。

甄子丹的味道很正,结尾在香港街头的高潮肉搏看得感慨万千,懂得都懂,无语凝滞。

我不打算剧透,也不打算因为剧情的点评剧透而破坏你的观影体验,我想说的是,这是一部值得你去看的电影,这是陈木胜最佳发挥,也是谢霆锋迄今为止最佳发挥...

这篇文章里想跟你聊点别的,这是在《怒火·重案》故事外的一些故事,是香港电影往事。

这部《怒火·重案》是警匪片。

这些年,香港电影圈前赴后继地拍了许多“警匪片”(例如《追龙》《使徒行者》《《扫毒2之天地对决》《犯罪现场》都是警匪片。

他们那些香港导演喜欢拍警匪片。

一方面,警匪片比其他类型片卖座,这是现有困境下,香港电影拿得出手的制作工业...

一方面,警匪片是电影人的窗口,他们借警匪片的躯壳来对社会情势展开表达或思考。

看到这里,你也许不明白了,警匪片就是爆米花的枪战动作片,怎么还跟社会扯上关系了。

这是因为,在香港警匪片里,不少“警与匪”的冲突是“穷与富”的冲突,是财富差距被拉大。

香港被剥削阶级的走上坠落后,是故事的“浪漫主义化”和“电影化”。

我在这里补充一段香港的历史,来帮助你理解香港电影的文化结构。

英国在香港百年的统治,让香港长期在“漂泊中”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经济,政治,文化局面。

在经历长期飘摇的生活要回到祖国,交替的年代时,压力和希望是交织在一起的。

他们对新世界是渴望的,但是面对着生活的未知性,他们是恐惧的。

整个香港社会都处于一种“很尴尬”的状态中。

那会的香港电影都在找路,制造心灵的安慰剂,试图以短暂的快感安抚香港人焦虑的心灵。

香港电影找了很久也没找到路,

因为,既要得让观众看下去,又不能够完全逃避现实,而且让观众产生一种振奋的力量。

直到吴宇森《英雄本色》上映,香港电影似乎找到了方向。

这个方向是:“中华传统文化的兄弟江湖情义与香港本土的现代都市文化交融”

吴宇森的警匪片中的“江湖情义”是观众喜欢看到的主题,在过去港人所热爱且追捧的就是传统古装武侠片里的“江湖情义”。

吴宇森,换了个时空和生存环境。

以前的江湖城镇,变成了香港都市街景:象征小人物生存困境的唐楼,象征着命运与选择的电梯,象征着底层生活文化的横街窄巷。

江湖儿女的故事没有消失,只是换了方式在延续。这跟美国二战结束后黑色电影有些相似。香港黑色警匪片是也危机(97回归焦虑”和“金融风暴打击”)中的回应。

它社会所存在的黑色压抑下的,一次次情感宣泄和压力释放。直到97回归后,内地对香港的帮扶下,逐渐好转,香港警匪片也从过去黑色的暴力美学转而进入了更深层的文化内涵。

2002年,刘伟强的《无间道》中:陈永仁和刘建明的身份交错和互换,到最后都无法确定自己是谁,这正是香港回归初期身份的不自信。

是殖民文化,香港本土文化,中华传统文化,碰撞下对香港人的精神世界冲击下的迷失。

因此“无间道”系列,就是香港回归祖国后,对于身份急需确认的一种象征和隐喻。

它跟当时的香港社会的真实语境相呼应。

没落警匪片与港片:尽皆过火,尽皆癫狂

如果紧跟着时代潮流,港片或许能够延续他的辉煌,但是为什么港片在失去台湾市场后立马就衰落了呢?原因有很多,最主要的原因还是:大片时代下,香港被淘汰了。

1990年代中期以前,东南亚及中国台湾是香港电影最重要的市场。当把生意做向全球的时候,就得把电影的生产视为责任。那会香港电影的成功得益于香港电影的新浪潮运动。

在这场新浪潮的电影运动中,大小公司都涌现了出来,电影形式的变化,市场竞争的加剧,邵氏电影在这场运动中选择了保守,随后逐渐被取代出局,香港电影进入百花齐放的时代。

1,被征服的海外市场。

从1985年到1996年年,双周一成(周星驰,周润发,成龙)几乎垄断了票房榜,这十二年里里,三大巨星各自拿了四次票房冠军。

香港电影的票房记录也从过去的3000万涨到了5700万,如果算上通货膨胀的话,大概相当于今天30亿左右的票房成绩,香港电影也因此在那个时候达到了巅峰。

那是香港电影最黄金的年代。强大的制作能力,红遍亚洲的明星演员,相同的文化背景,使得香港电影在马来西亚,新加坡,中国台湾获得了广泛的认同。

不管外部世界如何变化,香港电影始终在生产大众需求的故事,更何况那会的香港经济遥遥领先,海外的电影市场和文化生态本身就落后于香港,他们很容易被香港电影征服。

香港电影对外部世界的不闻不问,让电影独树一帜,但也因此香港电影开始脱离全球电影,而那个在1984年进入小成本时代的美国电影回来了。

其实早在1993年的,好莱坞的《侏罗纪公园》创下的9.2亿美元票房,令好莱坞大厂疯狂的时候,香港电影就应该具有危机感,那年的星爷《唐伯虎点秋香》年度票房是4017万...

香港电影人似乎并没有放在心上,他们依旧我行我素...1995年,香港电影人正在嘲笑,为何好莱坞没有再出现史泰龙这样的巨星的时候,好莱坞电影产业升级了,技术时代来了。

1997年,美国大片《泰坦尼克号》以21亿美元的全球票房,掀起滔天巨浪,正式宣告着好莱坞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,而那一年香港的票房冠军是4500万...

2: 好莱坞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,香港电影的时代结束了。

随后好莱坞的特效大片所向披靡,把全球的电影杀个片甲不留,几乎占领了全球80%电影市场的份额,原本倾向香港电影的海外市场,全部一窝蜂倒向了更前卫的好莱坞大片。

香港电影逐渐失去了海外电影市场,但香港电影那个时候还是无所谓,我行我素,拍着粗制滥造的烂片,直到台湾金主看不下,见风口变了,宣布撤资,香港电影人这才醒过来。

醒过来的时候已经无法弥补了,好莱坞大片早就席卷全球了。香港电影似乎不曾想过,他们最辉煌的年代实际上是,好莱坞传统特效大片衰落的时代。

好莱坞的内部产业升级和国家内部的掀起了运动,让好莱坞这位老牌霸主对世界电影市场的控制力出现了松动,香港电影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蓬勃发展起来的。

香港电影的衰落,宣告着好莱坞大片的胜利。香港的本土市场一直都在,但是他们的票房高地被好莱坞大片占去了,好莱坞的巨大市场,先天性让他就拥有霸主的优势。

香港电影在内地市场兴起后,原本是有机会的东山再起的,内地的香港影迷们居多,时至今日都是港片的忠实观众,但是香港电影是怎么做的呢?依旧在拍烂片,炒冷饭....

好的作品哪里去了?香港电影的人才哪里去了?归根到底,香港电影的人才流失,除去北上和西行外,主要的原因在于:香港电影黄金时期,也没形成工业体系,只是小作坊的成就。

作坊里的传统手艺人,老去后,创造的经历大不如以前,而那些他们的徒弟们,则在一代代传承中,遗忘了最初的本能,又有些小作坊在一号大师去世后,干脆就失传了....

老师傅的老去或逝去,这些年轻的电影人们也不懂内地观众,而且这几年内地观众成长、变化得很快,刘伟强,这老一辈香港导演也难接地气,更别说年轻的香港导演了....

好莱坞全球战略,盗版猖狂,失去海外市场,粗制滥造,人才外流与青黄不接,香港电影逐渐凋零在了大众的视野之中,尽皆过火,尽皆癫狂。

陈木胜《怒火·重案》:仿佛看到了江湖文化,身份探寻,精神困顿的香港精神

前面说了那么的文化结构介绍,

是因为陈木胜《怒火·重案》赶上了一个好时候——

一方面,《怒火·重案》虽然核心上限不高,跟《拆弹专家2》的核心一样:是被剥削阶级的矛盾,但是它是有香港电影人精神的。

它是升级版的《拆弹专家2》,它的警察形象要丰富很多,人物形象上也有中间派,大反派,大正派....

一方面,随着好莱坞大片在全球战略的“中心化”叙事策略,它原创故事已经逐渐体力不支了,好莱坞技术还在不断在进步,但是它没有更好的叙事方式了。

以往好莱坞能横行霸道的世界电影有2点:第一、技术全面压制。第二、文化全面压制

现在溃败的原因无外乎是:电影背后的文化价值观被质疑了,文化全面压制消失了。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怀疑起好莱坞的思想价值观。

陈木胜赶上了一个好时候,好莱坞大片不再是障碍,香港电影人精神也终被观众所看到。这不是运气问题,是因为陈木胜对香港电影的坚守,让他走到了这里。

这部《怒火·重案》好,不是因为它在电影技术上有这么多么复杂且烧脑的叙事,是因为它的动作场面不再是B级趣味,它是香港电影的精神的再现。

它是最纯正的港片,是港片的江湖文化,身份探寻,精神困顿,自我救赎,警匪动作...

只是我觉得很可惜的是,纯粹是香港电影的优势,但是这也是香港电影的颓势,如今香港已经不是那个香港了,《怒火·重案》有了香港电影的疯癫,但却少了那缕烟火。

猜你喜欢
最新文章
本类推荐
TOP 10